当前位置: 首页  生化教研室简介

生物化学教研室简介

 

一、概述

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简称生化教研室,成立于1926年,生物化学从建校起就是学校的重要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我教研室在全省医学院校内率先取得硕士点的资格,199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成为安徽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现有教职工18名,是安医大有名的老牌教研室,同时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教研室。

自成立以来,以万昕教授为代表的第一代教授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越的贡献。1989年以陈华堂、袁凌云教授为代表的老师们在科研设备较简陋的条件下在全国首次研制出高纯度、高效价的抗红细胞AB型抗原,并于1991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以来汪渊教授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获得了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资助,在他领导下教研室又成立了安徽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中心实验室。2006年初我教研室又实现了新的重组,以秦宜德博士为核心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在秦宜德教授的带领下,教研室引进了两位重点大学的博士,补充了一批新鲜“血液”,教研室在岗教师的整体学历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涉及的科研范围也越来越宽阔。2007年成为安徽省产学研基地(安徽医科大学唯一的产学研基地)。现教研室共有5名博士,在职博士生3名,研究方向涉及蛋白质化学、分子药理学、皮肤病学等领域。

我教研室一直承担全校的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酶与自由基等课程的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教学层次多,教学任务繁重,但全体教师和教辅人员在历届主任的领导下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从未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并在2003年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被抽查的生物化学试卷和被听课的年轻教师均顺利过关。2006年,生物化学课程成为安徽省精品课程。

二、师资队伍情况

生物化学学科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师12人,实验员4人,工人1人。在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50%; 讲师6人,占总数的43%;助教1人,占总数的7%。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3人,72%教师具有硕士学位。14位教师中,年轻教师占大多数,年龄最大者51岁,最小者28岁,平均年龄38岁,其中45岁以下11人,35岁以下5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 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省级优秀骨干教师5人。

三、教研室固定资产和设备

现拥有二个实验中心,即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中心、省部共建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1个,70平方米7个学生实验室,共560平方米。实验室拥有万元以上仪器81台,仪器价值共约1200万。每间教师办公室配置有电脑、激光打印机,除此还配备有扫描仪、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任务和教学研究

1.工作量

教学任务包括成教院大专班、专升本、统招大专班、本科班、本硕连读、统招研究生以及研究生班(包括进修班)五个层次的各个专业学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全员都超额完成教务处规定的年教学工作量 (480学时//)

开设的课程包括:(1)生物化学(专科、本科、本硕)(2)分子生物学(本科、研究生)(3)运动生化(本科、专科)(4)酶工程(本科、研究生)(5)蛋白质工程(生化工程)(本科)(6)基因工程操作技术(本科)(7)生物物理(本科)(8)医学科研常用实验仪器的原理及其应用(研究生)(9)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践(博士研究生)(10)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生)(11)酶与自由基(研究生)。

2.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适合医学院校学生的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

1)近5年的教学研究项目

A.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主持人:汪渊,2003-2005

B. 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主持人:秦宜德,2005-2007

C.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安徽医科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主持人:朱华庆,2005-2007

D. 利用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安徽医科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主持人:张胜权,2006-2007

五、科学研究情况

1.研究方向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

获博士

 

 

获硕士

 

 

培养硕士生

毕业人数

在学人数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与肿瘤转移机 理的研究

 

1958.3

 

 

1985.7

21

12

 

1961.5

高级实验师

 

 

 

 

朱华庆

1974.4

副教授

2007.7

2002.7

 

 

张素梅

1977.3

 

在读博士

2003.7

 

 

程筱雯

1978.9

 

 

2007.7

 

 

活性多肽的研究

秦宜德

1962.8

 

2000.7

1988.7

9

7

 

1978.8

副教授

2008.7

2003.7

 

 

 

1971.12

 

 

 

 

 

1972.11

 

 

2004.11

 

 

1978.12

实验师

 

2007.7

 

 

基因工程、细胞因

子的研究

张胜权

1969.8

副教授

2008.7

2001.7

 

 

周海胜

1968.8

副教授

2006.7

2003.7

 

 

鲁云霞

1969.2

副教授

 

1994.7

 

 

 

1962.5

实验师

 

 

 

 

胡若磊

1978.2

 

 

2002.7

 

 

 

2.科研项目(经费单位:万元)(20014~20063月)

 

编号

项目名称

资助部门

时间

主持人

经费

1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壁MCLK表达调控的研究

 

自然科基金

2006-

2008

 

26

2

结肠癌ESM1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 

2005-

2007

 

5.0

3

乳蛋白生物活性肽 免疫调节肽的应用基层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 

2003-

2005

秦宜德

5.0

4

MLCK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 

2000-

2002

 

5.0

5

29和白 介素 21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

20052007

张胜权

4.0

6

ESM1的构建、表达及其单抗隆抗体的研制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3-

2004

熊江霞

1.0

7

 

N -乙酰半胱氨酸对转基因小鼠体内乙肝病毒抑制作用的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1-

2003

张胜权

1.0

8

β-酪啡肽-7的制备、检测和抗乳腺癌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4-

2006

秦宜德

1.0

9

糖尿病模型鼠MLCKMAPK信号通道关系的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3-

2005

朱华庆

0.9

10

人初乳中生物活性肽的研究

安徽省人才

 

2003-

2006

秦宜德

3.2

11

不同理化因子对P53基因损伤突变的影响

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课题

20042006

董琼珠

0.5

12

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MLCKMAPK信号转导关系的研究

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课题

20032005

朱华庆

0.5

13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基金

2003-

2005

 

1.2

14

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启动基金

安徽医科大学

2001-

2006

秦宜德

5.0

15

脊椎骨骨髓发育不良病蛋白seldin的功能突变

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启动科研基金

2006-

2008

范礼斌

6.0

16

不同理化因子对P53基因损伤、突变、修复的影响

安医大青年科学研究基金

2002-

2005

董琼珠

0.4

17

p16蛋白在体外的表达及其分离纯化

安医大青年科学研究基金

2000-

2002

朱华庆

0.5

18

反义寡脱氧核苷酸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

2001-

2003

张胜权

0.5

19

重组VEGFPE40外毒素表达载体的构建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

2003-

2005

胡若磊

0.3

20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胃癌中表达情况的初步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

2004-

2006

张素梅

0.5

21

鼠源DNT细胞中一种与移植排斥有关的蛋白质的血液免疫学筛选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

2005-

2007

程筱雯

0.35

22

Tat bFGF 细胞跨膜转及动物实验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

20052007

 

0.35

23

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

安徽省人才

 

20052007

朱华庆

1.2

24

乳源免疫六肽抗卵巢癌及其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

2011

秦宜德

30

25

一个新的14-3-3σ结合蛋白14-3-3BP1 的功能及其对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

2011

都建

20

26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调节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内皮细胞通透性及分子机制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

2009-

2010

汪渊

5

27

依赖S/MAR的新型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090413074)

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

2009-

2010

周海胜

5

 

3.科研成果

1)成果及获奖情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点自2004年以来,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其他科研奖1项。科研成果转让和被采纳2项,直接经济效应超过100万元。

2)发表论文情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自2004年以来,共发表论文221篇,在学术会议上发表30篇,SCI收录25篇。

4.国际学术互访

1)汪渊20049月以Visiting Scientist身份赴美国俄亥俄医学院合作研究工作半年。

2)张素梅20049月以postdoctor身份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研究工作一年。

3)秦宜德20059—20062月,在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作为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工作半年。

4)朱华庆20085—20095月,在加拿大伦敦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工作1年。

5.合作研究

1)国外:本学科与美国Harvard大学医学院、Ohio大学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等有密切合作关系,能获得最新研究动态,并在适当时间作短期访问和邀请外方来安医进行学术交流。争取联合留学生的力量,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B类基金。

2)国内和校内:a. 与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皖南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等学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b. 与本校药理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毒理学、生物学、化学、皮肤与性病学科、呼吸内科、传染病科、血液内科、普外科、妇产科学、骨科学、放射医学、肿瘤学、心血管内科学、劳动卫生学等学科和省立医院相关学科有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接纳上述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年轻教师进入本学科相关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和课题合作研究工作。c.与安徽省生物研究所共建学科,为博士授予点的申报作好准备。

六、人才培养情况

1.研究生招生、毕业和授学位情况

2005年以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32,每年均能完成预定的招生计划,研究生生源充足;毕业27人;协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王玉珍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在职申请学位人员5人,均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

2.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全为优秀,论文评阅均全票通过,论文答辩均全票通过。

3.研究生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情况

研究生共发表论文28篇,人均论文1.87篇,被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人均超过0.5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

4.研究生就业情况

全部毕业研究生均已就业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其中,毕业的硕士研究生6人留校工作、1人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已赴美国Harvard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七、管理工作

1.全面实行计算机管理制度:各项工作资料全部输入电脑,以供随时调取。

2.严格制定和完善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各类库房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

3.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并责任到人,随时抽查,及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