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硕士点简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点简介

 

自1991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被授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点以来,学校、基础医学院以及研究生院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发展与建设,学位点达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被确立为校级重点学科,目前正在申报博士点。在学位点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涌现了汪渊教授、宋礼华教授等一批学科带头人。目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秦宜德教授负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点工作。
    自从获得硕士学位点以来,学位点坚决执行国务院、教育部有关文件和规定,不折不扣地执行学校有关研究生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院和研究生院的领导和指引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硕士研究生。为此学位点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手册如实验室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人员管理、研究生培养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的规章制度,为学位点的工作能够安全的、稳妥的、高效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础医学院和研究生学院领导经常到学位点检查指导规章制度的落实。
一、队伍建设情况
    1991年以来,本学位点涌现了汪渊教授、宋礼华教授等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和教学拔尖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人才。学科梯队趋向合理,学科得到了良性发展。现将学位点近三年来的队伍建设情况作一介绍。
1、硕士点导师
    硕士生导师,秦宜德,男,博士,1962年生,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现为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负责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和安徽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安徽省生物医药技术学会理事。近三年拥有科研经费约50万元。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或厅重点项目2项等。
    硕士生导师,汪渊,男,硕士,1958年生,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现为安徽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中心实验室主任,安徽省基因研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兼任中国生物化学学会会员、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委员、安徽省生物医药专家委员会成员,安徽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医学遗传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工程学会、病毒性肝炎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等学会常委,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近三年拥有科研经费约60万元。目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或厅重点项目3项等。
    硕士生导师,宋礼华,男,硕士,1957年生,现为安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安徽省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安徽安科生物高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宋礼华先后承担了安徽省“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人Q—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运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人Q—干扰素单克隆抗体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研究”、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年产100万支注射用重组人生长腺素和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的研制”等。近三年拥有科研经费约210万元。目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或厅重点项目2项等。
    硕士生导师,张胜权,男,博士,1969年生。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中心主任。安徽省高等学校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现为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近三年拥有科研经费约20万元。目前主持部级或厅重点项目3项等。
    硕士生导师,鲁云霞,女,在读博士,1969年生。现为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安徽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目前主持省部级或厅重点项目2项等。近三年拥有科研经费约10万元。
    硕士生导师,周海胜,男,博士,1968年生。现为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目前主持省部级或厅重点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等。近三年拥有科研经费约30万元。
    硕士生导师,都建,女,博士,1978年生。现为安徽医科大学副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安徽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目前主持目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等。近三年拥有科研经费约30万元。
2、学科梯队
    本学位点在老一辈教授的指导和关怀下,经全体学位点同志的共同努力,学术梯队已基本形成。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6人,实验师1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5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在职人员申请学位2人。教师平均年龄小于38岁,其中45岁以上7人、41-45岁1人、36-40岁4人、31-35岁6人、30岁以下2人。梯队合理。

年龄

 

结构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

合计

35

以下

36

45

46

55

56

60

61

以上

教授(或相当

专业技术职务者)

4

0

 

4

0

0

副教授(或相当

专业技术职务者)

7

2

3

2

0

0

讲师(或相当

专业技术职务者)

7

4

2

1

0

0

 其中40周岁以下年轻教师为10人,全部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比例为100%。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教研人员比例为24%。
3、获人才项目资助情况
    本学科目前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省教育厅骨干教师1人。目前获安徽省人才基金资助2项。
(1)汪渊:安徽省学科带头人研究基金,2003-2006,2.5万。
(2)秦宜德: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2003-2007,3.2万。
(3)朱华庆:安徽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05-2008,1.2万。
(4)张胜权:安徽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07-2009,1.2万。
(5)鲁云霞:安徽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08-2010,1.2万。
 
二、科学研究情况
 
1、研究方向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

获博士

 

 

获硕士

 

 

培养硕士生

毕业人数

在学人数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与肿瘤转移机 理的研究

 

1958.3

 

 

1985.7

13

6

 

1961.5

高级实验师

 

 

 

 

朱华庆

1974.4

副教授

2007.7

2002.7

 

 

张素梅

1977.9

 

在读博士

2003.7

 

 

活性多肽的研究

及细胞调控

秦宜德

1962.8

 

2000.7

1988.7

 

5

 

1978.11

副教授

2008.7

2003.7

 

 

 

1971.12

 

 

在职人员申请学位

 

 

1978.12

实验师

 

2007.6

 

 

基因工程、现代

生物技术药物的

研究

宋礼华

1957.1

 

 

1985.7

3

6

 

1972.11

 

 

2004.7

 

 

胡若磊

1978.7

 

在读博士

2002.7

 

 

程筱雯

1978.9

 

 

2006.7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范礼斌

1962.8

 

2005.8

1990.3

 

4

周海胜

1968.8

副教授

2006.7

2002.7

 

 

蔡丽琼

1972.5

副教授

在读博士

2001.7

 

 

黄海良

1982.10

助理实验师

 

在读硕士

 

 

生物芯片与

蛋白质工程

杜卫东

1965.11

 

1995.7

1989.7

 

 

张胜权

1969.6

副教授

2008.7

2001.7

 

 

鲁云霞

1969.4

副教授

在读博士

1994.7

 

 

 

1962.5

高级实验师

 

 

 

 

 

2、科研项目(经费单位:万元)(20014~20063月)

编号

项目名称

资助部门

时间

主持人

经费

1

乳源免疫六肽抗卵巢癌及其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

2011

秦宜德

30

2

一个新的14-3-3σ结合蛋白14-3-3BP1 的功能及其对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

2011

 

20

3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壁MCLK表达调控的研究

 

自然科基金

2006-2008

 

26

4

利用基因芯片筛选人线粒体疾病相关突变体及其功能学研究

 

自然科学基金

2005-2007

杜卫东

19

5

治疗艾滋病药物PEG-TCS的研究与开发

国家科技攻关

 

2003-2005

宋礼华

120

6

抗精子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产业化

863计划引导

 

2002-2004

宋礼华

100

7

抗肿瘤国家一类新药rhTRAILrhMPILrhKGF的研制与开发

安徽省科技厅

2001-2003

宋礼华

70

8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调节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内皮细胞通透性及分子机制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

2009-

2010

 

5

9

依赖S/MAR的新型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090413074)

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

2009-

2010

周海胜

5

10

结肠癌ESM1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 

2005-2007

 

5.0

11

乳蛋白生物活性肽 免疫调节肽的应用基层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 

2003-2005

秦宜德

5.0

12

MLCK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 

2000-2002

 

5.0

13

29和白 介素 21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 

2005-2007

张胜权

4.0

14

ESM1的构建、表达及其单抗隆抗体的研制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3-2004

熊江霞

1.0

15

 

N -乙酰半胱氨酸对转基因小鼠体内乙肝病毒抑制作用的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1-2003

张胜权

1.0

16

β-酪啡肽-7的制备、检测和抗乳腺癌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4-2006

秦宜德

1.0

17

糖尿病模型鼠MLCKMAPK信号通道关系的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2003-2005

朱华庆

09

18

人初乳中生物活性肽的研究

安徽省人才

 

2003-2006

秦宜德

3.2

19

不同理化因子对P53基因损伤突变的影响

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课题

2004-2006

董琼珠

0.5

20

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MLCKMAPK信号转导关系的研究

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课题

2003-2005

朱华庆

05

21

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基金

2003-2005

 

1.2

22

乳生长因子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启动基金

2001-2006

秦宜德

5.0

23

脊椎骨骨髓发育不良病蛋白seldin的功能突变

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启动科研基金

2006-2008

范礼斌

6.0

24

不同理化因子对P53基因损伤、突变、修复的影响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

2002-2005

董琼珠

0.4

25

p16蛋白在体外的表达及其分离纯化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

2000-2002

朱华庆

0.5

26

反义寡脱氧核苷酸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的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

2001-2003

张胜权

0.5

27

重组VEGFPE40外毒素表达载体的构建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

2003-2005

胡若磊

0.3

28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在胃癌中表达情况的初步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

2004-2006

张素梅

0.5

29

鼠源DNT细胞中一种与移植排斥有关的蛋白质的血液免疫学筛选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

2005-2007

程筱雯

0.35

30

Tat bFGF 细胞跨膜转及动物实验

安徽医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

2005-2007

 

0.35

31

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

安徽省人才

 

2005-2007

朱华庆

1.2

 

3、科研成果
(1)成果及获奖情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点自2001年以来,共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其他科研奖1项。科研成果转让和被采纳2项,直接经济效应超过100万元。
(2)发表论文情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点自2001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53篇,其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213篇,在学术会议上发表20篇,SCI收录25篇。
(3)出版专著情况
a.贾宏禔主编,汪渊(编者),《生物化学》(八年制),人民卫生大学出版社,2005。
b.赵宝昌主编,秦宜德(编者),汪渊(编者),《生物化学》(英文版),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c.崔行主编,汪渊(编者),《生物化学》(卫生部护理学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d.赵宝昌主编,汪渊 (编著),《生物化学》(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本科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e. d.赵宝昌主编,秦宜德 (编著),《生物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国际学术互访
a.汪渊2004年9月以Visiting Scientist身份赴美国俄亥俄医学院合作研究工作半年;
b.张素梅2004年9月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研究工作一年;
c.秦宜德2005年9月-2006年2月,在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作为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工作半年。
d.朱华庆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加拿大伦敦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工作1年。
(5)合作研究
A.国外:本学科与美国Harvard大学医学院、Ohio大学医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韩国高丽大学医学院等有密切合作关系,能获得最新研究动态,并在适当时间作短期访问和邀请外方来安医进行学术交流。争取联合留学生的力量,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B类基金。
B.国内和校内:a. 与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皖南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等学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b. 与本校药理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毒理学、生物学、化学、皮肤与性病学科、呼吸内科、传染病科、血液内科、普外科、妇产科学、骨科学、放射医学、肿瘤学、心血管内科学、劳动卫生学等学科和省立医院相关学科有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接纳上述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年轻教师进入本学科相关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和课题合作研究工作。c.与安徽省生物研究所共建学科,为博士授予点的申报作好准备。
四、人才培养情况
1、招生、毕业和授学位情况
        自2005年以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32人,每年均能完成预定的招生计划,研究生生源充足;毕业27人;协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王玉珍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在职申请学位人员5人,均毕业并获硕士学位, 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
2、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全为优秀,论文评阅均全票通过,论文答辩均全票通过。
3、在校研究生发表论文情况
          研究生共发表论文28篇,人均论文1.87篇,被核心期刊收录的论文人均超过0.5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
4、研究生就业情况
          全部毕业研究生均已就业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其中,毕业的硕士研究生6人留校工作、1人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博士研究生1人已赴美国Harvard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五、进一步发展的计划
(一)加强人才建设
学科对完善人才梯队将要进行的几点做法:
1、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1)利用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加盟本学科;(2)积极引进其他院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等。
2、提高本学科人员自身素质 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对外交流、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3、提高本学科人员研究能力,创造条件并鼓励和督促学科人员进行课题申请和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
4、提高本学科人员教学水平,鼓励编写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改革的探索。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情况
        我们本着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科研为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实验室布局和利用贷款添置必备的实验仪器,为本学位点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设备较完善的实验条件。
1、实验室面积:本学科共拥有实验室700余平方米。
2、实验仪器:2000年学校拨贷款经费260万元,购买的实验仪器主要用于博士研究生教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和对校内其它学科开放。省部地方共建医学分子实验中心200万元,购买的实验仪器主要用于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及其他实验教学任务。
3、本学科拥有较为完备的教学实验仪器和科学研究仪器,能满足目前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4、实验室及其仪器专人保管,采用领用负责制,有较为完善的实验仪器管理规则,已通过教育厅实验室评估。
(三)加强研究生教学
1、有较系统、详细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研究生实习大纲。
2、督促教师完善研究生教学备课笔记。
研究生教学情况一览表

主要课程名称

授课主要

   

     

学时

备注

 

专业技术职   

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践

 

 

 

90

实验80

医学科研常用实验仪器原理

及其应用

 

 

 

30

 

分子生物学

 

秦宜德

张胜权

鲁云霞

 

 

副教授

90

实验40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秦宜德

周海胜

 

副教授

40

实验10

酶与自由基

 

鲁云霞

张胜权

副教授

3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

 

秦宜德

 

40

 

 

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将在学校、基础医学院的领导下,发现自我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国家级课题较少,目前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待于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年轻教师科研课题不多,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空白,应该多鼓励年轻教师申请研究课题。
2、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与国内同行交流较少,有待下今后有所改善。获得的奖项较少、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及影响因子均与国内重点大学相关学位点有较大的差距,有待今后增加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并提高影响因子。
3、实验室布局尚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整和充实。
(二)意见及建议
1、本学位点建设的关键在于引进高层次、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我们将与国外校友和留学生建立密切科学研究关系,积极配合他们以安徽医科大学名义申请各项国家级课题,有可能回国来安医作短期合作研究。但需要学校继续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进一步的支持。
2、恳请学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增加投入,特别是研究生教学投入,以促进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3、建议学校建立大型实验仪器维修专项经费,维修校内大型仪器,免去保管单位的维修后顾之忧,做到有限资源的真正的共享,将有利于各学科的共同发展。
4、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获取最新科学研究动态,严防经常借用校园网浏览与本专业无关的网页和消闲。学校应对学术带头人、在岗教授、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的教师、教研室正副主任等人员免费上校园网(包括在国际网站上查找最新文献),以体现学校对人才渴望获取知识的理解。
 

 

2009630